注册醴陵窑经纪会员,即参与醴陵窑所有商品的代理销售,并享受会员优惠和积分。

注册经纪会员席位 
 

赠送醴陵窑经纪会员,享受代理分销返点。

可额外获得5-10点佣金哦~

赠送经纪席位 

 

 

 

醴陵窑在线定制流程

如何申请指定的经纪会员?选择字号:  

导言:醴陵是一座古老而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,享有“瓷城”美誉,是举世闻名的釉下五彩瓷原产地。醴陵陶瓷生产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,自古就有“天下名瓷出醴陵”之称,被称为“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”。醴陵瓷瓷质细腻,图案画工精美,尤其釉下五彩瓷器,五彩缤纷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,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 【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发展】

  早在东汉时期,醴陵就有较大规模的作坊,专门从事陶器制作。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开始生产釉下青花粗瓷。

  1. 清末民初:创造出醴陵釉下五彩瓷器

  1904年,湖南凤凰人熊希龄(辛亥革命后担任北洋政府总理)与曾参与“公车上书”的醴陵举人文俊铎,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赴日本考察。在日本期间,他们发现日本瓷业技术先进,产品精良。第二年回国后,熊希龄在文俊铎陪同下,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产地进行调查,找出了醴陵瓷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,同时又看到了醴陵进一步发展瓷业生产的有利条件:消费市场广阔,瓷土资源丰富,劳动力价格低廉。随即提出了“立学堂、设公司”等主张,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。当年,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在醴陵正式开办,次年,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在醴陵成立,熊希龄任公司总经理,文俊铎任学堂监督。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技术工人,引进了当时日本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,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。独具特色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出来的。

  此前,醴陵瓷器用单一的氧化钴(俗称土墨)作彩饰原料,手工描绘粗犷花草图案后,施釉覆盖,烧成釉下青花瓷。1907年至1908年,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、海碧、艳黑、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。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,经过反复研制,采用自制釉下色料,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“三烧制”法,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。釉下五彩瓷器瓷质细腻,画工精美,清新雅丽,别具一格,釉层下五彩缤纷,呈现出栩栩如生的画面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。它的问世,立即得到业内人士和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关注和好评。1909年到1911年,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、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,连续获得金牌奖,醴陵瓷器开始名扬华夏,走向世界。“白如玉、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”,就是醴陵瓷在当时赢得的良好评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 民国 醴陵瓷孔雀图花口花盆

      【发展中期:远涉重洋 走向世界】

  1909至1915年间,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相继在武汉劝业会、南洋赛会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,分别获一等金奖、一等奏奖、最优奖和优奖金牌。醴陵釉下五彩瓷开始名扬华夏,走向世界。

  1915年,醴陵瓷器远涉重洋,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,参展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瓷瓶和贵州茅台酒同获最高荣誉,为中国赢回了两枚金牌奖章。扁豆双禽瓷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。瓶高46.8厘米,撇口直径20厘米,瓶体洁白如玉,造型宛如凤尾,线条流畅,其釉面晶莹润泽,色彩沉稳典雅,花色构图生动自然,工艺之精湛,令人叹为观止,被国外舆论誉为“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”。自此,醴陵瓷器举世闻名,采购客商络绎不绝,一批私营细瓷制造公司相继兴建,当时的盛况大有与景德镇并驾齐驱之势。

 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一、二十年发展期后,二十年代末,受多次战争影响,生产开始下滑,醴陵百余家瓷厂停产,最早生产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业制造公司也于1930年倒闭,釉下五彩瓷生产中断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 民国 醴陵瓷釉下彩鱼藻纹印章

      【历史性转变:获得“国瓷”美誉】

  1949年,醴陵和平解放,奄奄一息的醴陵瓷业有如枯木逢春,以后几年中,醴陵瓷业迅速得到恢复并取得长足发展。1954年,为恢复中断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产,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寻访,找到了原湖南瓷业学堂陶画班首届毕业生、釉下彩艺人吴寿祺。此时吴寿祺已年近古稀,正在农村安享晚年。吴寿祺出山后,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,一面改革传统工艺,将“三烧制”改为两次烧成,釉下五彩瓷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。此后,湖南陶瓷研究所、醴陵瓷器公司艺术瓷厂(群力瓷厂)先后成立,成为专门从事釉下彩装饰研究和生产的单位。

  1955年,在湖南瓷业公司和湖南瓷业学堂的基础上,成立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。1956年成立了湖南省醴陵瓷业总公司,将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归入旗下。同年,陶瓷研究所聘请名师传授技艺,使已停产25年的釉下五彩手绘重获生机。

  1959年国庆十周年,醴陵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中的军事博物馆、民族文化宫和工人体育馆用瓷,胜利杯成为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瓷。1964年国庆十五周年,醴陵又成批精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。此后,毛主席专用餐具、天安门城楼用瓷、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都指定由醴陵生产。作为国家用瓷和国家礼品瓷,醴陵釉下五彩瓷被人们誉为“红色官窑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 解放初 醴陵瓷山水纹笔筒

       这一时期高档产品以精选的高岭土、石英、长石为原料,胎质坚密洁白,釉面光润,彩料艳丽,以最富盛名的“毛瓷”为代表。据《醴陵文史》载,毛泽东晚年喜爱醴陵瓷,群力瓷厂曾多次接受为毛泽东烧制瓷器的任务。1971年9月2日接受为毛泽东试制釉下彩餐具和烟灰缸的任务,并按时完成送往北京中南海。1974年5月奉命烧制带盖鱼盘,计42厘米,40厘米的各30件,15.5厘米浅型大碗80件。1974年11月承制内外饰釉下彩薄胎碗40件,茶盅40件,盖杯40件。1974年,又研制内外双面花、轻便耐用、保温性好、无铅毒、不含镉、不褪色的釉下五彩餐具。瓷厂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采用在生坯上绘画,碗内双勾描线、釉下分水填彩的工艺,这在当时为首创,设计出“芙蓉”、“月季”、“菊花”和“梅花”四季图案。一共烧出成品逾两万件,从中精选出佳品40件。

  改革开放的早期1979至1986年间,醴陵瓷业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。醴陵瓷器产品共有45种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。群力瓷厂釉下五彩餐茶具两次获得国家金质奖。醴陵釉下五彩瓷以其独特的技艺和艺术效果,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。醴陵釉下五彩瓷从生产工艺、制作规模、装饰手法、色料品种及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,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产品层出不穷,釉下五彩瓷重放异彩,以至获得“国瓷”美誉。截至目前,“醴陵瓷器”产量占湖南省陶瓷总量的94.7%,占有全国14%,占世界日用瓷产量的9.6%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作品:其乐融融